這個條例修訂,更好地發現與保護水下歷史“遺珠”
人民網北京4月1日電 (方經綸)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下文簡稱《條例》)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條例》對多年來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修訂?!眹椅奈锞挚脊叛芯恐行乃驴脊叛芯克L孫鍵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專訪時表示,中國是世界上較早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專門立法保護的國家之一。1989年10月20日,《條例》正式頒布施行,本次修訂,是對世界范圍內通過的第一個關于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性公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原則及國際義務的回應,也是我國通過實踐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進一步體現。
廣東“南海一號”考古工作現場。 資料照片
《條例》都修訂了些什么內容?
日前,司法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條例》修訂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水下文物保護工作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完善有關制度措施,解決水下文物保護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同時與文物保護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做好銜接。
“新頒布的《條例》納入了基本建設考古內容,做到了‘考古前置’?!睂O鍵介紹,“考古前置”就是在基本建設項目所需土地供應前,由文物主管部門依法組織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等文物保護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涉水的基本建設工程日漸增多,“考古前置”可以有效防止水下文物受大型基本建設工程的破壞;同時,借助海洋工程、大型基本建設的契機,可以更廣泛地調動社會資源來提高水下遺產保護的效率。
此次《條例》修訂對劃定公布水下文物保護區的情形、程序、保護措施等做了具體規定,明確水下文物保護區應當制定保護規劃,明確標示范圍和界線,制定并公布具體保護措施。
“水下文物保護區的概念反映了我國三十年來,由水下考古向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體現?!睂O鍵認為,對水下文物分布較為集中,需要整體保護的水域劃定公布為水下文物保護區,起到了保護為主的導向作用。
水下文物保護難在哪兒?
“水下文物不僅難發現,還不易管理監測?!睂O鍵認為,與田野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相比,水下文物的保護工作在技術手段上更為復雜、多樣。
另外,水下文化遺產因其埋藏條件的特殊性,在實施保護工作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規劃管理的難題。一項水下文物保護工作常開展于多個行政區域的管轄范圍,需要各級相關部門間的密切合作,才能實現高效的交叉管理。
修訂后的《條例》明確了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水下文物保護工作中的職責權限。孫鍵認為,這對今后綜合開展水下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更為完善且更具操作性的管理依據與制度保障。
“國家文物局等部門正在積極解決交叉管理難題?!睂O鍵介紹,相關部門專門組建了協調小組,負責協調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跨部門管理,體現了多學科交叉、跨部門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特點。
我國水下文物保護工作成果如何?
“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創造和遺存有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睂O鍵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逐年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已經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強觀察”欄目梳理發現,迄今為止,我國開展了包括遼寧綏中沉船考古發掘、西沙華光礁沉船發掘、廣東“南海一號”宋代沉船打撈與保護發掘、“南澳一號”明代沉船發掘、近代甲午沉艦考古調查發掘等一系列水下文物保護重大項目。
“水下文物保護科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睂O鍵表示,水下文物保護工作者以課題為引領,開展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下考古探測關鍵技術研發”與“海洋出水木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出版了一系列水下考古發掘報告。
“我國水下考古及水下文物保護的專業力量在逐步增強?!睂O鍵進一步介紹,自1989年開始,國家文物局陸續舉辦了多屆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并且在北京大學等高校開設了水下考古相關課程,為水下文物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